
編者按: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則推動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紅網推出《向田野去——以慧眼識基層實情,以真心換百姓真情》系列報道,聚焦湖南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如何撲下身子深入調查研究,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正拿出實招硬招,切實解決困擾群眾和發展的實際問題,使調查研究成果成為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龍琦 蘇莉雅 白楊 通訊員 張彌郁 楊鋒 肖正東 株洲報道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首、成事之道。在工作中,黨員干部要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走出辦公室,去房舍灶頭,多些泥土味,多些一線情。
株洲市天元區三門鎮瀕臨湘江,與淥口區隔江相望,鎮域面積92.33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人,下轄14個村、1個社區,419個村民小組,設3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68人,是傳統的農業大鎮。
“集中群眾智慧,打開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比T鎮黨委書記唐穎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鎮緊密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全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走訪田間地頭,送計又送信心
春末夏初,涼爽的風拂過沃野,三門鎮松柏村的水田里,一排排嫩綠隨風擺動。
田埂邊站著一個皮膚黝黑、高個子男人,他就是村子里的種糧大戶吳興旺。只見他不時俯下身去查看秧苗,見到唐穎一行人到來,吳興旺沖著他們揮手打了個招呼。
“今年水稻種植發展還有什么困難?直接跟我說就好?!碧品f快步走到吳興旺身邊,關切詢問農作物種植面積、產量、產值情況。
唐穎(右)與吳興旺交流水稻種植問題。
吳興旺大學畢業后回到三門鎮松柏村,注冊成立株洲興之望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主營水稻種植、代加工、農機及植保服務。合作社通過“小田并大田”,流轉農田面積達1300畝,現有各類農機27臺,年均收益30—50萬元。
吳興旺扶正一株秧苗,直起腰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個是今后我還想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和發展規模,鎮上有相應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嗎?另一個就是水源問題,天氣太熱,怕灌溉跟不上。”
與種植戶現場交流,讓唐穎對今年水稻種植情況心中有數。他回復,今年鎮上正在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模式,鎮黨委政府也在指導各村開展整組土地流轉。今年他們向上級爭取了47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建成后將優先流轉給大戶種植,幫助大戶提升產能、增加收益?!爸劣谒垂喔?,我們正在想辦法,爭取5月底給你們解決問題?!碧品f拍了拍吳興旺的肩膀說道。
記者了解到,2023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吳興旺建立水稻示范片2處,雇傭田間管理人員8人,采取集中育秧、機插的方式進行種植雙季稻300畝(畝產可達1700斤),一季稻300畝(畝產可達1200斤)。
同時,從去年至今,天元區大力發展優質水稻,開展早晚稻集中育秧、機械移栽,采取深翻耕、淹水灌溉等技術,引導農戶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等綜合技術措施,多地實現產量和質量的雙增長。
智能大棚解難題,新農人有新思考
漫步三門鎮月福村,只見智能大棚鱗次櫛比,各類蔬菜長勢喜人。
大棚內,一股熱浪伴隨著蔬菜的清香撲面而來,碩大的辣椒、綠油油的黃瓜等,一年四季可摘;大棚外,百畝的“小親椒”基地,剛種下不久的小辣椒苗“露出尖尖角”,正在忙碌的村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是湖南叁農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叁農)大量時令蔬菜搶“鮮”上市的繁忙景象。
湖南叁農以蔬菜產業為核心,建設種業工程、生態種養、初深加工、冷鏈物流、內外貿易、品牌建設、農旅觀光、餐飲服務的農業全產業鏈條,實現蔬菜畜禽水產水果等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終端的無縫流通。目前,正朝著“打造高端精細品牌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目標前進。
唐穎查看智能大棚內的作物。
湖南叁農總經理蕭軍穿梭在大棚里,看見唐穎到來,拉著他一頭鉆進了不遠處的月福綠色蔬菜產業園。
“我們已經和月福村進行溝通,協商本月底進行湖南叁農農產品加工園的交付與合同簽訂的事宜。加工園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環節,會給企業和全鎮蔬菜產業的發展帶來質的提升和跨越式的變化,希望政府支持我們,能夠盡快交付加工園。”見唐穎來調研,蕭軍連珠炮似地說出了需求。
“4月底產業園已經竣工驗收,目前產業園也已經達到了交付條件,我們會盡快和你敲定相關細節,確保能盡快交付使用?!碧品f現場答復,湖南叁農和鎮上的想法高度契合,鎮上已經和天元區多個部門進行對接聯系,打算在政府機關食堂和企事業單位廣泛推行三門鎮的本土特色菜品。相信通過這個機會能夠讓更多的人品嘗三門蔬菜、感受三門味道、留下三門記憶,真正拓寬銷售渠道、形成品牌效應、助力企業發展。
只有親自查看、親身體驗,才能摸清農村發展的實情。唐穎介紹,鄉村振興這個課題,已經在“新農人”們的努力下走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2022年,湖南叁農“三門肉冬瓜”“小親椒”等17個蔬菜品種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著力做大做強蔬菜產業,通過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打造一條農業全產業鏈,以“綠色”產業助力經濟騰飛。
黃桃林下贈良策,謀求銷售新渠道
走進三門鎮株木村黃桃基地,密密麻麻的黃桃樹上掛滿了套著果袋的黃桃,甚是喜人。
連日來,10多名來自炎陵的技術員“掩映”在170畝桃林中,給黃桃套袋、剪枝。他們嫻熟地拿出套袋,撐開袋口,套住果實,扎緊袋口……紙起手落間,一個個黃桃就安全入住了“金紙屋”。
“疫情發生以來,村子里的黃桃銷量受到很大影響。與其他黃桃品牌相比,我們的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市場的占有率和顧客回購率不高,鎮上能否給我們想想辦法、出出主意,幫助我們拓寬銷售渠道,增加合作社和農民的收入。”株木村黨總支書記王爭慧對來此調研的唐穎,表達了村子目前存在的困難。
唐穎調研株木村黃桃基地。
2018年,株木村民委員會以全資控股的株洲株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實施主體,投資210余萬元發展“一村一品”項目——黃桃產業,引入種植錦繡黃桃170畝。2022年,黃桃基地樹苗開始進入豐產期,全年產量約15萬斤,產值80萬元,讓30多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唐穎思索良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鎮上正在積極鏈接社會資源,以黃桃樹認領代管活動為切入點,加大株木黃桃在全區、全市的宣傳力度,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響株木黃桃品牌知名度。同時,他希望村上也要奮力攻堅克難,引進先進技術、做優產品質量、擴大產業規模,引導更多村民加入到發展黃桃產業中來,推動實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記者了解到,今年,株木村將采取黨組織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主導、農戶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少量農戶帶頭承包經營的多元模式,持續推進黃桃產業發展壯大。
唐穎表示,三門鎮將持續用力,真正把企業的訴求、群眾的呼聲、發展的難題一件件的落實好、回應好、解決好,以實際行動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創造最好發展條件,真正擦亮省級農業產業強鎮這張名片。
紅網株洲站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手記】
35℃氣溫下,田間地頭毫無遮擋的暴曬、蔬菜大棚的悶熱難耐,一天下來記者們已經熱得有點虛脫了,但這正是新農人們生產和創業的日常。他們帶著創業的夢想,帶著鄉親們的期待,種下希望,收獲未來。這條路上不斷有荊棘,在迷惘時,獲得有效的幫助與信心就顯得更為重要。
作為鎮里的決策者,唐穎和同事們深深地意識到只有“身下心下”“人到腦到”,才能帶著感情、裝著責任,以科學認真的態度,發現居民生活困難痛點、產業發展難點,做到村情村況了然于胸。推進“解剖麻雀”式調研,得到“真數據”,制定決策的“真經”,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責編:張彌郁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